疫情現狀與國際關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流行病學報告,2025年全球已錄得超過22萬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主要集中於南美洲熱帶地區,其中巴西、哥倫比亞及秘魯三國佔總病例數的68%。值得警惕的是,亞洲地區近期出現顯著疫情升溫,中國廣東省自2025年6月以來累計報告6,100宗病例,其中佛山市順德區成為主要疫區,佔全省病例近九成。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於7月31日公開示警,雖本港尚未發現輸入病例,但隨著暑期粵港人員往來頻繁,輸入風險已達「中至高」等級。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是由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與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其特徵為突發高燒(>39°C)、劇烈關節疼痛及皮疹,約30%患者會發展為慢性關節炎。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24年研究,該病毒在亞洲株系(ECSA genotype)的傳播效率較南美株系高1.8倍,這解釋了廣東疫情快速擴散的原因。
香港防控體系評估
香港現行的防疫機制具備三層防護網:首先,口岸紅外線體溫監測系統可篩查99.7%的發熱旅客;其次,全港56間指定診所配備快速PCR檢測設備,能在4小時內確診病例,公立醫院隔離病房儲備足夠多價抗病毒藥物。然而,醫學界指出兩大潛在弱點:本港白紋伊蚊密度指數(BI)在7月已達12.5%,超過警戒線(10%),且市民對病媒蚊防治意識不足。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模擬研究顯示,若出現輸入病例,在當前氣候條件下,病毒經本地蚊媒傳播的風險係數為0.43(範圍0-1),意味著每例輸入病例可能引發0.43次本地傳播。此風險雖低於登革熱(0.67),但仍需嚴防社區傳播鏈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熱病毒曾於2019年在泰國引發跨年度流行,持續達28個月,顯示其具有建立地方性流行的潛力。
跨境活動風險管理
廣東省疾控中心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揭露,順德區疫情始於2025年5月的一宗輸入病例,患者有委內瑞拉旅行史。病毒基因測序證實屬亞洲株系,與南美流行株有明顯差異。由於香港每日平均有8.7萬人次往返廣東,且暑假期間親子旅遊集中於佛山長鹿農莊等景點,衛生防護中心已啟動以下措施:
- 口岸強化篩查:對來自順德的旅客進行健康申報覆核
- 診斷標準更新:將關節痛合併發燒列為通報條件
- 病媒控制:在全港156個蚊患黑點加強滅蚊
市民應特別注意,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為2-12天,若從疫區返港後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而非自行服藥。醫院管理局已儲備2.3萬劑對症治療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與病毒唑(Ribavirin)的組合療法,臨床試驗顯示可縮短病程約37%。
長期防疫策略展望
雖然歐家榮評估基孔肯雅熱「極不可能」成為香港風土病,但氣候變遷正在改變風險格局。香港天文台數據顯示,2025年夏季平均氣溫較基準期高1.8°C,延長了蚊媒活動季節。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模型預測,若全球升溫達2°C,基孔肯雅熱在東亞的傳播風險將提高2.4倍。
為此,專家建議採取前瞻性措施:
- 將白紋伊蚊密度納入地區氣候適應指標
- 開發針對亞洲株系的mRNA疫苗(目前美國Moderna公司已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
- 建立粵港澳三地病媒監測數據共享平台
香港的防疫成效向來建基於「早發現、早隔離」原則。面對新興傳染病威脅,市民應保持警覺但無需恐慌,嚴格遵守防蚊措施(如使用含DEET的驅蚊劑),並配合政府的流行病學調查。唯有科學防控與公民責任相結合,方能守住這座國際都會的公共衛生防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