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作為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在香港的盛行率已達25%,較全球平均高出近三倍。這種以劇烈搔癢、皮膚乾燥和反覆發作為特徵的病症,實則涉及免疫系統異常、皮膚屏障缺陷與環境因素的多重交互作用。
發病機制的現代醫學解析
濕疹的病理基礎在於絲聚蛋白(filaggrin)基因突變,導致角質層結構蛋白合成不足。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本地患者中有此基因缺陷者佔38%,這直接造成經皮水分流失率較常人增加65%。免疫學層面,Th2細胞過度活化促使白介素-4、白介素-13等細胞因子大量分泌,引發持續性炎症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特有的高濕度環境反而加劇病情,因濕熱氣候促使汗液滯留表皮,成為刺激因子。
臨床表徵的階段性變化
急性期以密集粟粒狀丘疹、滲液和劇癢為特徵,患者常因搔抓導致表皮剝脫。亞急性期轉為鱗屑性斑塊伴隨苔蘚化改變,此時皮膚皺褶增厚現象尤為明顯。慢性期則出現色素沉著或脫失,以及永久性皮膚紋理改變。香港患者特別好發於屈側部位,如肘窩、膕窩等,這與本地衣著習慣和空調使用模式密切相關。
預防醫學的三級架構
初級預防重點在於高風險嬰兒的早期介入。香港中文大學研究證實,出生後持續使用潤膚劑的高危嬰兒,兩歲前發病率可降低53%。次級預防針對輕症患者,強調避免常見誘發因子:包括羊毛衣物、含香料清潔劑及室塵蟎。三級預防則著重於控制慢性患者病情,採用濕敷療法配合紫外線光療,防止皮膚繼發性感染。
日常照護的科學原則
皮膚保濕是治療基石,應選擇不含防腐劑的醫用潤膚劑。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三分鐘法則」:沐浴後三分鐘內塗抹潤膚產品,此時角質層含水量最高,吸收效果最佳。水溫控制於32-34°C為宜,過熱會破壞皮脂膜結構。衣物材質首選100%精梳棉,洗滌時需充分過水,避免洗劑殘留。
急性發作的階梯式處理
輕度發作可使用低效價類固醇藥膏(如1%氫化可的松),每日兩次連續不超過兩週。中度病例需採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0.03%他克莫司軟膏),此類藥物不引起皮膚萎縮,適合面部與皺褶部位。嚴重患者則需短期口服類固醇配合濕敷療法:先塗抹藥膏,再覆蓋浸潤生理鹽水的紗布,最後包紮乾燥繃帶,此方法能使藥物吸收率提升四倍。
新興治療模式的臨床應用
生物製劑如度普利尤單抗(anti-IL-4Rα)已納入香港醫管局藥物名冊,針對中重度患者每兩周皮下注射一次,臨床試驗顯示可使瘙癢評分降低80%。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則提供口服選擇,特別適合廣泛性病變患者。微生物療法方面,特定益生菌株(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的補充,能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使兒童患者病情嚴重度指數下降47%。
環境控制的工程學對策
香港家居環境需維持50-60%相對濕度,過高易滋生黴菌,過低則加劇皮膚乾燥。寢具應每周以60°C以上熱水清洗,有效殺滅塵蟎。冷氣機濾網需每月清潔,避免積聚致敏原。近年推出的防蟎塗料,能將牆面塵蟎數量減少92%,特別適合兒童房使用。
心理社會層面的全面支持
慢性搔癢導致的睡眠剝奪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共病。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會設立的「癢覺管理課程」,教導患者採用習慣逆轉訓練(habit reversal training)來控制搔抓衝動。正念減壓療法(MBSR)則能降低壓力相關的病情惡化頻率,臨床數據顯示完成八周課程者,類固醇用量可減少61%。
濕疹的現代治療已從單純症狀控制,發展為多學科整合管理模式。隨著精準醫學進步,基因檢測指導下的個體化預防將成為未來趨勢。香港作為濕疹高發地區,其積累的臨床經驗與創新療法,為全球濕疹防治提供了重要範本。患者應建立正確疾病認知,避免偏方誤治,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制定長期管理計劃,方能有效控制病情,維持生活品質。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