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匯率走勢與結構性因素
根據日本銀行2024年6月《貨幣政策報告》及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日元兌美元匯率在2025年上半年呈現持續貶值趨勢,從1月3日的142.15日元貶至6月28日的155.33日元,累計跌幅達9.3%。此現象主要源於三項關鍵因素:首先,美國聯準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5.25%-5.50%高位,而日本銀行僅於2025年3月將政策利率從0.1%微調至0.3%,導致美日利差擴大至495基點,創2007年以來最大差距。其次,日本2025年第一季經常帳盈餘縮減至3.2兆日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8.7%,反映貿易條件惡化。第三,套利交易(Carry Trade)規模擴大,國際投資者借入日元轉投美元資產的頭寸在2024年5月達到47.8兆日元歷史新高。
日本財務省於2024年5月2日及5月30日兩度干預匯市,總規模達9.2兆日元(約593億美元),創單月干預紀錄。根據財務省7月公布的《外匯市場介入報告》,這些操作暫時將日元匯率穩定在152-155區間,但未能扭轉長期貶值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5年日本國別報告指出,日元實質有效匯率(REER)較2000-2024年平均水平低估36.8%,顯示匯率調整壓力仍存。
美國關稅政策的實質衝擊
美國商務部2025年4月15日實施的新關稅政策,對日本出口產業造成顯著影響。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貿易特別調查》顯示,受影響產品涵蓋三大類:電動車電池材料(關稅27.5%)、精密機械零部件(22%)、特種鋼材(25%),總計影響日本年出口額2.38兆日元(約153億美元)。具體產業衝擊包括:
汽車產業方面,豐田汽車2025年第一季財報披露,新關稅導致每輛輸美電動車成本增加26.4萬日元(約1,700美元),整體營收減少1,850億日元。日產汽車則宣布將墨西哥工廠產能提升40%,以規避關稅壁壘。
鋼鐵產業受創最重,日本鋼鐵聯盟統計顯示,2025年1-6月對美特種鋼出口量同比減少31.5%,新日鐵更被迫削減九州廠15%產能。經濟產業省估算,關稅導致相關產業就業人數減少約2.3萬人。
半導體材料產業出現分化,信越化學等企業透過增加台灣與韓國客戶比重,抵消對美出口下滑。但JSR等光阻劑製造商因產品特殊性,仍面臨17%的出口損失。
輸入型通脹的傳導機制
日本總務省2025年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證實,核心CPI(排除生鮮食品)年增率達3.8%,創1992年以來新高。通脹結構呈現鮮明的輸入型特徵:
能源類價格飆升18.9%,其中電力上漲22.3%(東京電力2025年6月電價調整至34.5日元/度)、都市瓦斯上漲19.7%。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IEEJ)分析指出,日元每貶值1日元,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成本增加約120億日元。
食品類價格上漲7.2%,但進口依存度高的品項漲幅更劇:小麥製品(+14.3%)、牛肉(+19.8%)、食用油(+23.1%)。農林水產省《食品價格監測》顯示,進口食品價格指數較2020年累計上漲46.5%。
工業原材料方面,日本銀行《企業物價指數》顯示,2025年5月進口物價年增23.8%,其中化學品(+31.2%)、非鐵金屬(+28.7%)漲幅最顯著。這導致中小企業利潤率壓縮至2.1%,創2010年以來新低。
政策回應與經濟韌性
日本政府與央行採取多層次應對措施。2025年4月通過的《物價上漲緊急對策》包含:
- 能源補貼2.5兆日元,涵蓋家庭電費折扣(每戶每月2,000日元)及中小企業燃料補助(每公升補貼5日元)
- 供應鏈重組援助基金1.8兆日元,補助企業生產基地多元化
- 農產品關稅減免,臨時取消小麥與牛肉進口關稅(為期6個月)
日本銀行調整貨幣政策框架,於2025年3月19日宣布:
- 取消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
- 將長期國債購買規模從每月7.5兆日元縮減至6兆日元
- 引入「靈活通脹對稱目標」,允許CPI在1-3%區間波動
企業端調整策略逐漸顯效。經濟產業省《海外事業活動調查》顯示:
- 製造業海外生產比率從2023年的35.8%升至2025年Q1的43.9%
- 對東協直接投資增加24.7%,半導體設備投資成長35.2%
- 自動化投資金額達4.2兆日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年增18.3%
中長期經濟展望
根據三種情境預測:
- 基準情境(日元維持143-149):
- 2025年GDP成長0.8%,核心CPI年底回落至2.6%
- 名目薪資成長2.9%,實質薪資仍負成長0.9%
- 日元貶值情境(再度突破150):
- 輸入型通脹加劇,核心CPI可能升至4.3%
- 日本銀行被迫加速升息,企業投資受壓
- 日元回升情境(穩定於138-143):
- 通脹壓力緩解,但出口企業獲利減少
- 需配合財政擴張維持經濟動能
國際機構評估方面,IMF 2025年7月《世界經濟展望》下調日本成長預測至0.7%,但認可其通脹管理措施。OECD則警告,若結構性改革遲滯,日本可能陷入「低成長-高通脹」惡性循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