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釋「勤」為「勞也」,而「奮」則有「振作、發揚」之意。自古以來,勤奮被視為成就事業的根本,歷代先賢留下的格言警句,猶如明燈,照亮後學之路。宋代大儒朱熹曾言:「為學須是痛切懇惻做工夫,使飢忘食,渴忘飲,方得。」此語道出治學需專心致志、廢寢忘食的精神。觀諸歷史,司馬遷耗時十餘載完成《史記》,李時珍跋山涉水二十七春秋撰就《本草綱目》,皆以實際行動詮釋「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真諦。
東晉陶淵明《雜詩》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此句深刻揭示青春時光的珍貴與不可逆性。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時「斷齏畫粥」,每日以冷粥鹹菜果腹,卻勤學不輟,終成一代名臣。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正是源自青年時期的刻苦自勵。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更直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強調立志為勤奮之基,無志則如無舵之舟,終難抵達理想彼岸。
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中寫道:「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此語精闢指出學業精進在於勤勉,荒廢源於嬉戲;德行完善來自深思,敗壞始於隨波逐流。清代曾國藩家書中反覆強調「一勤天下無難事」,其每日堅持「日課十二條」,包括讀書不二、謹言養氣等修養,終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物。這些實例無不證明,勤奮非一時之勇,而是持之以恆的自我要求。
當代學子面臨多元誘惑與速食文化衝擊,更需體悟「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深刻哲理。北宋理學家程顥有云:「學者須要自信,既自信,何患不如古人?」此語鼓勵後學既要有追慕先賢的謙卑,也要有超越前人的自信。清代彭端淑在《為學一首示子姪》中舉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最終貧僧憑一瓶一缽實現壯志,印證「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的真理。
今日青年若能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態度自我鞭策,將勤奮內化為生命習慣,則無論治學處世,皆能有所成就。昔孔子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全心投入的狀態,正是勤奮的最高境界。願當代學子能以古訓為鏡,在知識的海洋中持之以恆地探索,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