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債務狀況分析

香港債務現狀總覽

截至202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債務水平維持相對穩健,整體政府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仍處於低風險區間。根據財政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香港政府未償還債務總額約為2,450億港元,相當於GDP的8.5%,遠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如美國的120%、日本的260%)。此低負債比率主要得益於香港歷年的財政紀律,以及龐大的財政儲備(截至2025年3月約為8,300億港元),使政府具備足夠緩衝應對潛在經濟衝擊。

然而,若納入私營部門債務,香港的整體負債情況則較為複雜。根據金管局統計,2025年首季家庭負債佔GDP比率達92%,主要來自住宅按揭貸款;而企業債務(包括銀行貸款及公司債)則佔GDP約215%,反映私營部門槓桿率偏高,可能構成潛在金融風險。

政府債務結構與財政政策

香港政府的債務主要分為兩類:本地債券外匯基金票據。2025年,政府債券計劃下的未償還債務約為1,200億港元,主要用於基建融資,如北部都會區發展及交通項目。此外,外匯基金票據(用於貨幣基礎管理)規模約1,250億港元,此類債務並不計入政府一般收入帳目,故不影響財政健康度。

財政司在2025/26年度預算案中強調「量入為出」原則,並未大幅增加舉債。相反,政府透過發行綠色債券(規模約350億港元)推動可持續發展,此類債券吸引國際投資者,並有助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

家庭債務:樓市高槓桿的隱憂

香港家庭負債主要集中於住宅按揭,2025年首季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達2.8萬億港元,佔GDP比例為92%,較2020年的85%進一步上升。此趨勢與樓價長期高企相關,儘管2024年利率上升導致樓市略為降溫,但平均供款負擔比率(DSR)仍維持在65%的高位,意味著家庭收入中逾六成用於償債,削弱消費與抗風險能力。

金管局近年收緊按揭成數(現樓最高六成、樓花最高五成),並引入壓力測試(利率上升2厘後供款不超過月入60%),以降低銀行體系風險。然而,若全球利率長期高企或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上升,部分高槓桿家庭可能面臨流動性壓力,進而影響金融穩定。

企業債務:地產與中小企的兩極化風險

企業債務中,地產發展商及投資公司佔比最高(約40%),其次為金融機構(30%)與中小企業(20%)。2025年,受利率上升及內地經濟放緩影響,部分高負債房企的再融資成本增加,但香港銀行體系資本充足率(CAR)維持在20%以上,遠高於國際要求的8%,緩解系統性風險。

中小企業債務問題較為嚴峻,尤其是零售、餐飲等受疫情衝擊行業。儘管政府推出「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2025年擔保額度提升至1,500億港元),但部分企業仍面臨營業額不足導致的償債困難,2025年首季中小企貸款拖欠率微升至1.8%(2020年為1.2%),需警惕局部違約潮。

外部債務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外匯市場,2025年外部債務總額達14.6萬億港元(約GDP的500%),但此數字主要反映跨國銀行與機構的資金流動,而非實際償債壓力。由於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且外匯儲備充足(2025年為4,500億美元),貨幣穩定性未受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地緣政治因素可能影響國際資本流向。2025年美國《香港政策法》檢討後,若對港金融制裁升級,或導致部分外資減少持倉,增加市場波動性。

未來挑戰與政策建議

  1. 樓市去槓桿化:政府需平衡樓市穩定與家庭債務風險,考慮進一步放寬首置人士按揭條件,同時維持投機需求管控。
  2. 中小企支援:優化債務重組機制,並擴大「還息不還本」計劃適用範圍,避免大規模倒閉潮。
  3. 綠色金融擴容:增加可持續債券發行,吸引長期資金投入基建與創新產業,降低對傳統地產經濟的依賴。

香港的政府債務可控,但私營部門槓桿率偏高,尤其家庭與中小企的償債能力值得監察。在全球高利率與經濟不確定性下,維持財政緩衝、強化金融監管,並推動產業多元化,將是防範債務風險的關鍵策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