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的香港商業環境持續面臨挑戰,各類品牌相繼結束營業的現象,呈現出跨行業、跨階層的普遍性特徵。從跨國連鎖集團到本土老字號,從高端消費到日常服務,這場結業潮已不僅是週期性調整,而是反映香港經濟深層次結構轉變的重要指標。


跨國企業的戰略收縮
英國餐飲配送平台Deliveroo於3月宣布結束香港業務,這個在港經營8年的品牌退出市場,反映共享經濟模式在香港面臨的營運困境。電影院線UA Cinemas在4月全線結業,關閉最後位於九龍灣的分店,標誌著這個在香港營運36年的品牌正式退場。國際食品零售商city’super旗下food hall在第二季關閉銅鑼灣時代廣場分店,母公司表示將資源集中於核心超市業務。
餐飲業的深度調整
本地連鎖粥店「海皇粥店」在5月關閉旺角及銅鑼灣兩間分店,這是該品牌繼2023年縮減規模後的進一步調整。擁有48年歷史的「大班西餅」在6月宣布全線結業,其招牌產品「冰皮月餅」曾風靡一時,最終不敵原材料成本上漲及市場競爭。意大利餐廳Sabatini結束尖沙咀帝苑酒店內經營逾30年的業務,成為高級餐飲業的另一損失。
健康與生活服務業的退潮
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Physical)在4月突然關閉全港12間分店,涉及超過3,000名會員的預繳會費問題。中醫藥連鎖店華潤堂在3月關閉20間分店,反映中高端健康產品市場的萎縮。美容集團水云莊(La Maison Esthetique)全線結業,6間門市同時停業,200多名員工遭遇欠薪問題。
零售與百貨業的持續萎縮
英國百貨公司瑪莎(Marks & Spencer)關閉銅鑼灣皇室堡分店,這是該品牌在香港的第七次規模縮減。日本服飾品牌UNIQLO沙田新城市廣場分店結業,顯示快時尚品牌在香港的調整持續。法國珠寶品牌Van Cleef & Arpels中環太子大廈旗艦店結束營運,反映高端消費市場的結構性變化。
老字號的時代終結
「大榮華酒樓」元朗總店結業,結束62年歷史。「香港打字機公司」結束74年營運,見證香港從工業城市轉型的完整歷程。「新釗記」西環分店及「新華茶餐廳」上環老店的相繼結業,顯示傳統茶餐廳經營模式面臨嚴峻挑戰。「泰昌餅家」中環擺花街創始店關閉,這個因前港督彭定康光顧而聞名的品牌縮減至僅存5間分店。
市場數據反映的結構性問題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4.7%,較2018年同期仍低22%。商舖租金方面,核心區街舖租金較2019年高峰下跌45%,但空置率維持在12%的高位。餐飲服務業職位空缺率達8.3%,創十年新高,反映業界招聘困難與經營壓力並存。
旅遊業復甦乏力加劇零售困境。今年首五個月訪港旅客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58%,其中過夜旅客人均消費下跌31%。奢侈品市場受創尤甚,首季香港鐘錶出口值較2019年同期暴跌62%。
深層次經濟轉型的挑戰
這波結業潮反映香港經濟多維度的結構轉變:國際企業重新評估亞太區布局,更多選擇將資源投放亞洲其他地區;本地消費模式根本性改變,市民更傾向北上消費及只實用性消費;營商成本結構惡化,人工、食材及物流成本漲幅抵消租金下降的優勢。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研究顯示,本地家庭月入中位數扣除通脹後較2019年下降7%,消費力減弱是根本問題。這些結業案例多發生在傳統商業區,反映城市空間功能重組的深層挑戰。
轉型與適應的新嘗試
面對經營困境,部分業者嘗試轉型。「美心集團」將部分西餐廳改為快餐模式,「周大福」縮小實體店規模並加強直播銷售。政府推出的「電子消費券3.0」計劃,因金額減半且使用限制增多,商界普遍反映刺激效果有限。
都會大學商業研究團隊建議,香港零售業必須放棄「高週轉、高租金」的傳統模式,轉向「精簡規模、深度體驗」的新策略。少數成功案例如「誠品生活」強化文化活動、「大館」結合古蹟與消費的模式,證明體驗經濟仍有發展空間。
這場結業潮顯示香港正經歷從「購物天堂」到「生活城市」的艱難轉型。當品牌相繼離場成為普遍現象時,反映的是整體經濟生態的深刻改變。未來半年,隨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香港零售市場可能面臨更大壓力,這將全面考驗企業的應變能力與政策的針對性成效。
相關文章:
逝去的港味 香港老店年底掀起結業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