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縱橫交錯的街道上,的士與白牌車的競爭已持續數十載,這兩種載客模式的角力不僅是運輸工具的選擇,更是一場關於城市治理哲學的深刻辯證。隨著科技發展與市民需求轉變,這場拉鋸戰已來到歷史性的分水嶺,其結果將重新定義香港公共運輸的生態格局。
制度保障與灰色地帶的永恆博弈
香港的士行業自1940年代起便建立完善的發牌制度,這些紅色、綠色與藍色的計程車不僅是城市風景,更是受運輸署嚴格規管的公共交通組成部分。的士司機需通過專業考核,車輛須定期檢驗,收費標準受政府監管,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這種制度化的運作模式,保障了乘客安全與服務質素,卻也衍生出牌照壟斷、服務僵化等結構性問題。
反觀白牌車,這種起源於1970年代的非法載客模式,長期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沒有牌照約束的白牌車司機,以靈活的接載方式、彈性的收費標準,填補了的士服務未能覆蓋的市場縫隙。特別是在的士拒載、揀客現象嚴重的區域,白牌車往往成為市民無奈之選。這種「地下經濟」的蓬勃發展,實則是對僵化制度的一種市場回應。

科技衝擊下的產業變革
2014年Uber進入香港市場,為這場持續半世紀的競爭注入全新變數。這家以科技平台自居的企業,巧妙利用白牌車的閒置運力,透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式重構了市民叫車體驗。一時間,「共享經濟」的創新光環,讓傳統的士行業相形見絀。Uber帶來的不僅是新技術,更是一種打破特許經營權的市場理念,直接衝擊香港延續多年的公共交通管理模式。
面對科技平台的強勢來襲,的士業界最初選擇以法律手段維護既得利益。多宗Uber司機被控「非法載客取酬」的案件,彰顯出兩種營運理念的激烈衝突。然而,法庭的判決並未能遏止市民對新型服務的需求,反而促使政府正視制度改革的必要性。2019年運輸署推出「網約車服務指引」,可視為監管思維轉變的重要里程碑。
服務質素的核心競爭
深入觀察這場競爭的本質,會發現真正的分水嶺不在於技術應用,而在於服務理念的差異。的士行業長期受牌照制度保護,形成封閉的服務生態,部分司機的拒載、揀客、態度惡劣等問題久治不愈。反觀白牌車雖屬違規經營,卻因面臨競爭壓力,往往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驗。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弔詭現象,正是市場對壟斷服務的自然反饋。
近年部分的士車行嘗試引入電子支付、改善車廂衛生,可見業界已意識到服務升級的迫切性。然而,這些零散的改良措施,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行業文化。真正需要的是一場從牌照制度到服務標準的全面改革,讓的士行業重拾競爭活力。
政策調適的兩難困境
政府在處理這場競爭時面臨艱難平衡。過度打擊白牌車可能扼殺創新活力,損害市民選擇權;完全放鬆管制則可能衝擊現有運輸體系,影響數萬的士從業員生計。這種政策兩難反映香港城市治理的深層矛盾——如何在保障公共秩序與促進市場創新間取得平衡。
新加坡的經驗或許值得借鑑。該國一方面保留傳統的士制度,另一方面為私營租車服務設立「第三方計程車中介服務」牌照,透過分層監管容納不同營運模式。這種「雙軌制」既維持了行業穩定,又為創新保留空間,或可成為香港的政策參考。
未來道路的終極選擇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推進,香港的公共交通正面臨歷史性轉型。的士與白牌車的競爭終將走向融合——可能是傳統的士行業擁抱科技變革,也可能是新型服務模式獲得合法地位。這場持續半世紀的競爭,其最終分水嶺不在於誰取代誰,而在於香港能否建立一套既能保障公共服務品質,又能容納市場創新的新型監管體系。
站在這個轉折點上,香港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構建多元共生的交通生態。無論最終選擇何種道路,都應以提升市民出行體驗為核心,讓這座城市的脈動更加順暢。的士與白牌車的競爭史,終將成為香港城市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註腳。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