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輸署於2025年5月20日宣佈,將於2027年底前更換全港13,000組行人過路交通信號燈,以提升視障人士的出行安全與便利。此次更換計劃耗資9,800萬港元,涵蓋全港2,000個路口,新系統將配備五項創新功能,包括多語言語音提示、夜間音量調節及無觸碰按鈕等,旨在打造更無障礙城市環境。
舊系統老化 新技術順應需求
現有的電子發聲交通信號系統已服役超過20年,超出正常使用壽命。運輸署總工程師郭家駿指出,舊設備故障率逐漸上升,維修成本亦隨之增加,因此署方決定全面更換,並藉此引入更符合現代需求的新功能。現有系統僅提供兩種基礎功能:一是以聲音提示行人是否可以過馬路,二是透過觸覺按鈕的震動傳遞信號狀態。然而,這些設計對視障人士而言仍存在局限性,例如聲音提示在夜間可能擾民,而實體按鈕則可能引發衛生隱憂。
新系統的設計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並結合科技進步與使用者回饋,推出五項升級功能:
- 低位置發光提示:為弱視人士增設低矮位置的發光燈號,使其更容易察覺信號變化。
- 觸覺地圖:在信號燈側面加裝觸覺式地圖,標示路口佈局,協助視障者辨識過路方向。
- 三語音訊提示:以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播報路口位置及街道名稱,方便不同語言使用者。
- 夜間音量調節:自動降低夜間音量,避免影響周邊居民,同時使用者可透過專用無線裝置或「HKeMobility」手機應用程式調整音量。
- 無觸碰按鈕:以感應式設計取代傳統物理按鈕,減少接觸帶來的衛生風險。
這些改進不僅提升視障人士的獨立出行能力,亦體現香港在城市無障礙建設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國際招標選定瑞典系統 確保技術可靠性
運輸署透露,新信號系統的供應商來自瑞典,是經過公開招標程序後選定,其技術規格完全符合署方要求。選擇國際品牌的原因在於其產品的穩定性與成熟度,尤其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的耐用性。香港氣候潮濕多雨,夏季更常受颱風影響,因此交通設施必須具備高度的防護能力。瑞典製造商在交通信號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其產品已於多個國家投入使用,性能備受認可。
此外,新系統的安裝將分階段進行,以減少對交通的影響。運輸署將優先更換人流密集區域及視障者使用率較高的路口,並與區議會及視障團體保持溝通,確保工程順利推進。
社會反響:進步與挑戰並存
視障權益組織對此次升級表示歡迎,認為新功能將大幅改善視障人士的出行體驗。香港盲人輔導會發言人指出,現有系統的語音提示僅限於「嘟嘟」聲,缺乏具體位置資訊,導致視障者容易迷失方向。新增的街道名稱播報功能,有助他們更準確地辨認所在位置。此外,無觸碰按鈕的設計亦回應了後疫情時代的公眾衛生需求。
然而,部分市民關注夜間音量調節的實際效果,擔心若自動調節過於敏感,可能反而影響視障人士的使用。運輸署回應稱,新系統的音量控制機制經過反覆測試,能平衡提示效果與社區安寧,使用者亦可透過專用裝置自行調整。
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一步
此次交通信號系統的更換,不僅是設備升級,更是香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運輸署的「HKeMobility」應用程式將整合新信號系統的遙控功能,未來或可進一步結合實時交通數據,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個性化的導航服務。這種「科技+人文」的規劃思路,符合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亦展現香港在共融社會建設上的決心。
邁向更共融的都市環境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城市設施的設計必須兼顧效率與包容性。此次交通信號系統的全面升級,解決了舊設備老化問題,更透過科技創新提升視障人士的生活質樸。而未來,政府仍需持續聆聽使用者意見,優化細節設計,並將無障礙理念擴展至其他公共領域,才能真正實現「人人暢通無阻」的城市願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