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俗稱「生蛇」)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再活化引起的急性皮膚神經系統疾病。香港每年約有萬宗病例,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30%,隨年齡增長風險顯著上升。此病症不僅造成皮膚損害,更常導致頑固性神經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病毒潛伏與再活化機制
初次感染VZV表現為水痘,痊癒後病毒終生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沿感覺神經軸突遷移至皮膚,引發特徵性帶狀皮疹。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本地患者體內CD4+T細胞數量普遍低於健康人群23%,這解釋了為何壓力、疲勞及慢性病成為主要誘因。值得注意的是,季節交替時期發病率上升37%,與溫度濕度波動影響免疫功能有關。
典型臨床表現與變異型態
疾病進程可分為前驅期(疼痛)、急性期(皮疹)和慢性期(後遺神經痛)。皮疹通常單側分布於胸腰部(55%),其次為三叉神經區(15%)。香港患者常見特殊表現包括:眼部帶狀皰疹(伴發角膜炎風險達50%)、耳部帶狀皰疹(可能導致面癱)及無疹性帶狀皰疹(僅有神經痛)。老年患者更易發展為播散型,內臟受累死亡率達15%。
急性期處置原則
黃金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泛昔洛韋)可縮短病程30%。香港衛生署治療指引強調,即使超過72小時,免疫低下患者及頭頸部病變仍應給藥。疼痛管理需採用階梯策略:輕度使用對乙醯氨基酚,中度加用弱阿片類,重度考慮神經阻滯術。皮膚護理重點在預防繼發感染,生理鹽水濕敷後塗抹抗生素軟膏,水泡完整時不必刺破。
預防醫學的關鍵措施
疫苗接種是根本預防手段。香港政府疫苗計劃為50歲以上人士提供重組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兩劑接種後保護力達97%。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衰竭)更應優先接種,因其發病風險為常人3-5倍。生活調適方面,維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時)可使免疫細胞活性提升40%,規律中等強度運動(如太極、游泳)亦有助維持免疫平衡。
後遺神經痛的綜合治療
約20%患者會發展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持續超過三個月。一線藥物包括加巴噴丁類(調整鈣通道活性)和三環類抗抑鬱藥(抑制疼痛傳導)。香港疼痛學會最新指引建議,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高頻脊髓電刺激,有效率達65%。輔助療法如針灸可改善局部微循環,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則能阻斷疼痛信號傳導。
特殊人群的處理要點
免疫抑制患者(如癌症化療、HIV感染者)需住院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並密切監測內臟併發症。孕婦患者應避免使用泛昔洛韋,可選用阿昔洛韋短期治療。兒童病例較少見,但若發生需排查先天性免疫缺陷可能。眼部受累者必須會診眼科,每週追蹤角膜情況至少一個月。
社區認知與心理支持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僅38%市民正確認識生蛇的疫苗預防措施。為提升認知,衛生署推出「護神經計劃」,培訓社區藥師識別早期症狀。患者支持小組則提供疼痛管理課程,教導放鬆技巧與藥物依從性重要性。心理輔導尤為關鍵,因慢性疼痛患者抑鬱風險達45%,需早期介入。
帶狀皰疹的防治體現「預防勝於治療」的醫學原則。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加劇,推廣疫苗接種與健康老化成為公共衛生重點。醫護人員應加強高危人群教育,患者則需認識早期治療重要性,避免延誤導致不可逆神經損傷。整合醫療資源與社區支持,方能有效控制這項常見但可預防的疾病負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