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職業司機的駕駛安全

事故引發的社會關注

2025年8月5日下午,荃灣如心酒店發生一宗致命交通意外,一輛由超過70歲司機駕駛的士失控撞向酒店大堂,導致一名外籍男子不幸身亡。警方初步調查顯示,司機在事發時報稱感到頭暈。這起事故再次引發社會對高齡職業駕駛者適任性的討論。

根據運輸署最新統計數據,香港現時約有12,000名年齡超過65歲的職業司機,佔職業司機總數的8.5%。過去五年間,涉及60歲以上司機的嚴重交通意外年均增長率達3.2%,高於其他年齡層的1.5%。這些數據顯示,高齡駕駛安全問題確實值得社會正視。

生理老化與駕駛能力的科學分析

從醫學角度來看,人類的駕駛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明顯變化。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65歲以上長者的反應速度平均比年輕駕駛者慢0.3至0.5秒,在時速50公里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制動距離將增加4至7米。此外,香港眼科醫學會的調查發現,70歲以上人士中有約35%患有未矯正的眼科疾病,如白內障或青光眼,這些都會影響駕駛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現行法例僅要求70歲以上駕駛者每三年提交體檢證明,而對65-69歲職業司機則無特別規定。相較之下,新加坡要求所有65歲以上職業司機每年體檢,日本則規定75歲以上駕駛者必須接受認知能力測試。這些差異反映出各地對高齡駕駛風險的不同評估標準。

國際經驗與監管措施比較

國際上對高齡職業司機的管理有多種模式。英國要求70歲以上司機每三年自行申報健康狀況,但無需強制體檢;澳洲則實施漸進式執照制度,根據體檢結果限制駕駛時間和範圍;台灣規定68歲以上職業駕駛每年必須接受嚴格體檢,包括心肺功能和神經系統檢查。

香港職業司機工會的調查顯示,約65%的高齡司機反對收緊現行體檢要求,主要擔心影響生計;但同時有72%市民支持加強高齡職業司機的健康監測。這種分歧反映了問題的複雜性,需要在公共安全與職業權益之間取得平衡。

社會配套與替代方案的思考

單純限制高齡司機就業並非最佳解決方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數據顯示,約40%的65歲以上職業司機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因此,建立完善的職業過渡機制至關重要。參考日本經驗,可考慮設立「銀髮司機」計劃,為符合健康標準的高齡司機提供短途、低強度的駕駛崗位,同時加強在職培訓和健康管理。

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快推動公共交通行業的自動化轉型。香港科技園的報告指出,自動駕駛技術在固定路線(如機場快線)的應用已趨成熟,可逐步替代部分高風險駕駛崗位。這種技術革新既能保障安全,又能為高齡司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平衡安全與權益的政策

面對高齡駕駛問題,香港是否需要建立更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首先,應參考國際標準,將職業司機的強制體檢年齡下調至65歲,並增加認知能力評估項目。其次,可引入漸進式執照制度,根據體檢結果對駕駛時間和範圍作出合理限制。最後,應設立職業過渡基金,為需要轉型的高齡司機提供再培訓和就業支援。

建立更包容的交通安全文化

荃灣車禍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必須正視人口老化帶來的交通安全挑戰。解決方案不應簡單地排除高齡司機,而是要建立更科學、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通過完善體檢機制、推動技術革新和提供職業支援,香港可以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時,也尊重高齡人士的社會參與權。這不僅是交通政策的調整,更是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一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