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香港貨幣供應量(M1與M2)分析

貨幣供應量作為經濟活動的關鍵指標

貨幣供應量是衡量經濟體流動性的重要指標,其中M1(狹義貨幣)包含流通現金及活期存款,反映即時消費與交易需求;M2(廣義貨幣)則涵蓋M1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代表整體金融體系資金規模。2025年第二季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M1與M2的變動趨勢可作為分析市民消費意願及經濟是否回穩的依據。

2025年第二季M1與M2數據表現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2025年第二季末,香港M1總額為2.8兆港元,較上一季增長1.5%,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3%。M2總額則達15.6兆港元,季增率為0.8%,年增率維持1.2%的微幅成長。M1增速放緩且年比下滑,顯示市民對即時消費仍持謹慎態度;而M2的穩定擴張則表明資金仍停留於儲蓄或定期存款,未充分轉化為消費或投資動能。

進一步觀察存款結構,活期存款佔M1的比重在第二季末為65%,低於第一季的68%,反映企業與個人更傾向將資金轉入高流動性較低的儲蓄工具。定期存款總額在同期增長3.1%,佔M2比例升至42%,此現象可能與銀行調升定期存款利率以吸引資金有關,但也間接抑制了短期消費支出。

消費市場與貨幣供應的關聯性

M1增長疲弱與零售銷售數據相互印證。2025年第二季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1,020億港元,按年下跌1.8%,其中奢侈品與耐用消費品銷售額分別減少4.5%及3.2%,僅日常必需品維持0.5%的微幅成長。此結果顯示,儘管通脹率趨緩(第二季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年增率為2.1%),市民仍縮減非必要開支,傾向保守財務管理。

此外,香港失業率在第二季微升至3.8%,較第一季增加0.2個百分點,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削弱消費信心。M1增長乏力與就業數據的關聯性,符合經濟學中「預防性儲蓄」理論,即民眾因預期收入不穩而減少當期消費。

經濟回穩的潛在跡象與挑戰

儘管消費端表現疲軟,M2的穩定擴張仍為經濟提供潛在支撐。第二季香港銀行體系總存款規模年增2.1%,顯示資金並未大規模外流,且企業貸款餘額增長1.9%,主要集中於貿易融資與中小企業信貸。若此趨勢持續,可能逐步轉化為生產與就業市場的改善。

另一方面,政府推出的「消費券計劃」在第二季末注入約150億港元,短期內或可提振M1增速,例如中電在2025年4月推出的5,800萬港元消費券計劃。然而,其邊際效應遞減,2025年第二季消費券使用率僅72%,低於2024年同期的85%,反映市民可能將部分資金轉為儲蓄而非消費。

審慎樂觀下的政策

當前數據顯示,香港經濟尚未全面回穩,M1與消費市場的低迷反映內需不足,而M2的韌性則為中長期復甦奠定基礎。若要進一步刺激經濟,政府或需繼續考慮針對性措施,例如強化就業市場支援、擴大公共投資以帶動民間資本流動,或調整稅務政策鼓勵企業將存款轉化為投資。

貨幣供應量的結構性變化,需配合財政政策與外部環境改善,方能促成消費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未來數季需密切關注M1能否回升,以及M2的資金是否逐步釋放至實體經濟,此將是判斷香港是否步入穩健復甦階段的關鍵指標。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