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威脅迫近 嚴陣以待保障生命安全
2025年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發生規模8.8級強震,震源深度僅20.7公里,引發太平洋沿岸廣泛海嘯警報。日本氣象廳隨即對北海道至和歌山縣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布最高級別警戒,預測海嘯浪高可能達3米。此為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最強烈的地震活動,俄羅斯北庫里爾斯克已出現城鎮淹沒災情,日本多地亦錄得0.4至0.5米初步海嘯衝擊。面對嚴峻威脅,沿岸居民務必嚴格執行以下防災措施。
即時撤離:把握黃金避難時間
海嘯傳播速度極快,首波抵達後可能持續數小時,後續浪高更可能急劇增加。日本政府已對警戒區域發布「緊急避難指示」,要求居民立即前往指定高地或防災建築。撤離時需遵循三項原則:
首先,以垂直疏散為優先,選擇就近的堅固混凝土建築高層(至少3樓以上),若身處平房或低窪區,則需迅速前往地方政府劃定的避難山丘或防波堤後方。其次,避免使用車輛,道路堵塞將延誤逃生時機,徒步撤離更能靈活應變。最後,協助老弱傷病鄰居同行,各市町村避難所均備有輪椅及急救設備,可向防災志工請求支援。
居家防護:未及撤離的應急方案
若受地形或身體狀況限制無法及時撤離,需立即實施室內防護。關閉所有門窗及煤氣總閥,將重要物品置於防水袋中隨身攜帶,並遠離玻璃帷幕及木造結構區域。高層公寓居民應往樓梯間中央位置躲避,遠離可能受衝擊的外牆面。
同時,透過NHK災害緊急廣播或地方政府防災無線系統掌握最新訊息。日本氣象廳每15分鐘更新海嘯預警,需特別留意「大津波警報」(預期浪高3米以上)與「津波警報」(預期浪高1-3米)的級別變化。若接獲「津波注意報」(浪高0.2-1米),仍須保持警戒,避免靠近海岸。
避難後續:確保安全前的必要措施
抵達避難場所後,需立即向登記處報到,以便政府統計人數及調配物資。避難期間嚴禁返回沿岸區域,直至官方正式解除警報。2011年宮城縣曾有居民因返家取物遭第二波海嘯捲走,此類教訓必須謹記。
若發現有人員受傷,優先使用避難所醫藥箱進行止血固定,並通報駐點救護人員。各避難所均儲備3日份飲水及防災食品,分配時應禮讓兒童及長者。此外,手機盡量切換至省電模式,使用政府提供的充電站時遵守秩序。
長期防災準備:日常應對海嘯威脅
日本作為地震海嘯多發國,平日即需完善防災儲備。建議家庭常備「緊急避難包」,內容包括:飲用水(每人每日3公升)、密封食品、手電筒、半導體收音機、急救藥品、保暖毯及重要文件複本。同時需參與社區防災演練,熟悉避難路線與預警信號。
沿海企業及學校須定期檢查防波堤、水閘等設施,確保緊急發電系統正常運作。漁船應安裝自動海嘯預警接收器,收到警報後立即駛向外海深水區(至少水深100米以上),切勿試圖回港。
科學認知:破除海嘯迷思
部分民眾誤認「小規模海嘯無危險」或「首波過後即安全」,此類觀念極其致命。2025年俄羅斯地震中,北庫里爾斯克首波浪高僅1.2米,但其後續波浪在20分鐘內驟升至4米。海嘯能量可能反覆衝擊海岸長達12小時,任何情況下均不得擅自解除警戒。
日本氣象廳提醒,若觀察到海水異常退卻或聽到地下傳來轟鳴聲,即代表海嘯即將來襲,此時撤離已嫌太遲,應立即尋找最近的高處固定身體。建築物若開始進水,需破窗逃生並抓住漂浮物,避免被水流捲入障礙物密集區。
國際協作:跨國預警系統發揮效能
本次事件中,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PTWC)迅速通報各國,使日本得以在震後8分鐘內發布警報。日本自2011年後建置的「海嘯即時預測系統」亦發揮作用,透過海底水壓計與GPS波浪監測,精準計算各地抵達時間。居民應信任官方訊息,勿輕信社交媒體未經證實的傳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極端地質事件頻率可能上升。唯有保持警覺、完善準備,方能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請沿岸居民嚴肅看待當前威脅,共同守護生命安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