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整體表現與價格變動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25年首季公布的臨時數據顯示,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42.5點,較2024年同期下跌約5.2%,延續了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來的調整趨勢。分區表現方面,港島區平均呎價維持在18,200港元水平,九龍區報15,800港元,新界區則為13,500港元,三區同比分別錄得4.8%、5.6%及6.1%的跌幅。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單位(實用面積少於753平方呎)價格調整幅度較大,全年平均下跌6.3%,而大型豪宅(實用面積1,722平方呎以上)僅微跌2.1%,反映市場資金仍偏好優質資產。
土地註冊處紀錄顯示,2025年首四個月私人住宅買賣合約共8,932宗,較2024年同期減少18.7%,成交量萎縮程度明顯大於價格跌幅。按物業類型分析,一手住宅銷售佔總成交量比例升至35.6%,發展商透過各種付款優惠及稅務補貼吸引買家。中原地產研究部指出,現時平均每宗二手住宅成交需時約45天,較2024年的38天明顯延長,顯示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影響價格的核心因素分析
利率環境持續成為壓制樓市的主要因素。儘管美國聯儲局在2025年3月啟動減息周期,但香港最優惠利率僅下調25基點至5.5%,按揭利率仍維持在4.125%的高水平。經絡按揭轉介研究數據顯示,現時平均按揭成數為54.3%,創2009年以來新低,反映銀行風險胃納下降。香港金融管理局2025年2月公布的負資產個案增至1,283宗,涉及金額達48.7億港元,雖較2024年第四季高峰回落,但仍對市場信心構成壓力。
供應量增加是另一關鍵因素。運房局資料顯示,2025年私人住宅預計落成量達22,850伙,較2024年實際落成量增加14.3%,其中新界區佔比達62%。多個大型項目如古洞北新發展區首批私樓單位陸續入伙,為市場帶來額外選擇。仲量聯行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3月底,未售出的一手貨尾單位累積至12,367伙,創2004年以來新高,發展商去庫存壓力明顯。
經濟基本面同樣影響市場表現。政府統計處2025年首季數據顯示,香港失業率微升至3.8%,就業不足率達2.1%,家庭收入中位數按年僅增長1.2%,遠低於通脹率的3.5%。零售管理協會調查反映,市民消費意願持續審慎,非必要支出減少,置業這類重大決策更趨保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經濟展望報告將香港2025年GDP增長預測下調至2.1%,經濟前景不明朗進一步削弱樓市需求。
分區市場表現差異
港島傳統豪宅區展現較強抗跌力。山頂、南區2025年首季平均呎價報42,800港元,僅較2024年同期微跌1.2%,跑贏大市。中原地產豪宅部統計顯示,該區5,000萬港元以上交易佔比升至18.7%,反映高資產淨值人士仍視香港核心地段物業為財富儲存工具。相反,港島中型屋苑如太古城、康怡花園等,平均呎價跌至14,500港元,跌幅達7.3%,主因換樓鏈斷裂及租務回報率下降至2.1厘。
九龍區以啟德新發展區調整最為明顯。美聯物業數據指出,區內指標屋苑平均呎價報15,200港元,較2024年高位回落12.7%,部分樓齡較新的項目更出現「蝕讓」個案。值得關注的是,油尖旺區舊樓在市建局加快收購下,2025年首季錄得23宗強拍申請,帶動該區地舖價格逆市上升3.2%,形成住宅與商用物業的價格分化。
新界區成為價格戰主戰場。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部分延遲,元朗、屯門等地區供應過剩問題突出。利嘉閣研究報告顯示,該區2025年3月平均呎價較2020年高峰累跌22.4%,個別二線屋苑如YOHO Town等,放盤叫價已回落至2017年水平。不過,毗鄰新口岸的洪水橋地區受惠於深港融合概念,呎價相對穩定,反映區域發展政策仍對局部市場有支撐作用。
未來市場展望與風險因素
多家專業機構對後市預測呈現分歧。標普全球評級在2025年4月報告中預期,香港住宅價格全年將下跌8-10%,主要基於利率高企及家庭負債比率攀升至78.3%的考量。相反,瑞銀財富管理則認為,隨著政府考慮進一步放寬按揭成數及內地專才置業印花稅優惠,下半年樓價可望趨穩,全年跌幅收窄至5%以內。
政策風險不容忽視。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研究「累進式物業稅」,可能對多物業持有人增加成本。此外,金管局正檢討壓力測試要求,若放寬標準或可釋放部分購買力。跨境因素方面,深圳前海擴大「港人港稅」適用範圍至住宅物業,可能吸引部分港人北上置業,進一步分流本地需求。
長期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反映,香港住宅租金回報率平均僅2.3厘,遠低於按揭利率,削弱投資吸引力。人口統計顯示,2025年首季香港居民淨移出人數為8,723人,雖較2024年同期的12,455人改善,但持續的人才外流仍影響高端住宅需求。發展商土地儲備持續減少,地政總署資料顯示,未來三年可供出售的住宅用地僅夠提供約3.8萬個單位,可能影響中長期供應穩定性。
綜觀各項因素,2025年香港私人住宅市場將繼續處於調整周期,價格下行壓力與政策支持力度的博弈將決定最終調整幅度。對有意入市的買家而言,需特別關注利率走勢、供應量變化及政策動向三大關鍵變量,並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審慎決策。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