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考驗下的城市韌性:香港渠務系統效能實證分析

極端天氣下的基礎設施效能驗證

香港作為亞熱帶沿海城市,年均降雨量達2,400毫米,且常受颱風及暴雨侵襲。2023年9月7日的黑色暴雨警告期間,香港錄得一小時158毫米的極端降雨量,打破歷史紀錄。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2018年類似強度降雨造成廣泛水浸的情況,此次極端天氣事件中,全港主要幹道及低窪地區的水浸報告顯著減少約65%。這種防災能力的實質提升,直接驗證了渠務署近年推行的「防洪管理計劃」與「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的實際成效。透過比對2018年與2023年兩次極端降雨事件的災情數據,可清晰觀測到工程措施對城市韌性的強化作用。

渠務系統的日常維運機制

渠務署的日常運作體系建立在科學化管理基礎上,其核心職能可分為三大範疇:首先,是總長達4,600公里的雨水排放管網的定期檢測與清淤作業。該署採用閉路電視管道檢測系統(CCTV)與聲納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完成約1,200公里的管道狀況評估,並針對淤塞風險點實施預防性清理。其次,針對全港156個法定水浸黑點的監測與改善工程,透過加建截流渠、擴大箱形暗渠截面積等措施,已成功消除其中142個黑點的潛在風險。第三,是對全港主要河道與海岸線的疏浚工程,特別是在新界西北部低窪地區,透過加設自動潮汐閥門與提升泵站容量,有效緩解了天文大潮與暴雨疊加引發的複合型水患。

工程技術的創新應用實例

在技術應用層面,渠務署近年引入多項創新方案提升系統效能。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中,建造容量達6萬立方米的巨型地下蓄水池,相當於24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體積。該設施在暴雨期間可暫存過量雨水,待雨勢減緩後再逐步排放,成功解決了周邊地區長期存在的水浸問題。另一項突破性工程是位於大坑東的「智慧排水監測系統」,該系統透過物聯網技術,在排水管道關鍵節點安裝水位與流速感測器,配合人工智能算法實現洪水預警時間提前至60分鐘。數據顯示,該系統投入使用後,區域內暴雨應急響應效率提升40%,人員與設備調度精準度提高35%。

跨部門協作的防災體系建構

渠務系統的高效運作,實有賴於完善的跨部門協調機制。與天文台建立的「暴雨預警聯動系統」,可根據降雨預報模型提前12小時啟動防禦準備;與路政署共同開發的「道路積水實時監測平台」,則在全港80個關鍵路段安裝水位感測裝置,數據每30秒更新並同步至緊急事故協調中心。這種「工程措施+智能監測+快速響應」的三維防災模式,在2023年9月的極端暴雨中經受住實戰檢驗,全港主要交通幹道在雨後2小時內基本恢復通車,相較2018年同類事件縮短了5小時。

氣候適應性的長遠規劃

面對氣候變化導致的降雨強度增加趨勢,渠務署已制定前瞻性的「氣候適應策略」。該計劃核心是將排水設計標準從原有的「200年一遇」提升至「300年一遇」暴雨強度,並在新發展區採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啟德發展區的示範項目中,透過透水鋪裝、生態滯留池與綠色屋頂等組合措施,使區域地表徑流係數從0.9降至0.5以下。這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不僅增強了城市防洪能力,同時創造了28公頃的綠色公共空間,實現工程效益與環境價值的雙重提升。

香港的渠務管理經驗表明,現代城市防洪已從單純的工程導向,轉變為「硬體建設+智能管理+生態調適」的綜合治理模式。這種轉型既需要持續的資源投入(過去五年年均工程支出維持在38億港元水平),更依賴專業技術團隊的長期積累。當全球多個大城市仍苦於極端降雨引發的嚴重水患時,香港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可借鑑的韌性城市建設範本。未來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推進,渠務系統將面臨更大挑戰,但其在過往極端天氣中的表現,已為市民建立起相當程度的防災信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