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數成交量放大之預期分析:雙軌貨幣政策與H股潛在優勢

近期恒生指數每日成交量呈現逐步放大跡象,此現象暫未有太多人關注及研究。成交量作為市場流動性的核心指標,其變化往往預示資金流向與投資者情緒轉變。本文將從政策面、市場結構與估值差異三個維度,探討成交量擴張對恒指的影響,並分析「雙軌中港貨幣」政策若落實後,對H股與A股價差收斂的潛在效應,進一步推演恒指未來走勢。

成交量放大之市場意涵
恒指成交量回升,首先反映市場參與度提升。過去兩年港股受外資流動性緊縮與地緣政治因素壓制,交投持續低迷。2023年下半年起,隨美聯儲加息周期接近尾聲,部分國際資金重新配置新興市場,港股估值洼地特性吸引抄底資金進場。歷史數據顯示,恒指在成交量連續放大期間,通常伴隨趨勢性行情。例如2016年初與2020年第四季度,成交量突破20日均線後,指數均出現逾20%的中期升幅。當前恒指日均成交額回升至千億港元以上,若此趨勢延續,技術上將強化市場底部確認信號。

雙軌貨幣政策之結構性影響
中國政府推動的「雙櫃枱」模式(即港股通標的同時提供港幣與人民幣計價交易),實質上為「雙軌中港貨幣」政策的前置措施。此制度若全面實施,將從三方面改變港股生態:其一,直接降低內地投資者匯率避險成本,目前透過港股通投資需承擔港幣兌人民幣波動風險,若可直接以人民幣交易,將提升配置意願;其二,擴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運用場景,吸引主權基金與機構投資者增加港股配置;其三,促進H股流動性溢價重估,現時恒生AH溢價指數維持140左右(即A股平均較H股溢價40%),流動性差異為重要因素。雙軌制實施後,H股流動性改善將縮小此價差。

H股與A股價差收斂之連鎖效應
現階段金融、能源等權重板塊的H股相較A股折價普遍達30%-50%。此價差成因除流動性外,亦反映兩地投資者風險偏好與資訊不對稱。若雙軌制促使內地資金更便利布局H股,將觸發兩大效應:首先是套利交易驅動價差收斂,機構投資者可同時做多H股、做空A股以鎖定收益;其次是估值重估,H股股息率優勢(如四大國有銀行H股股息率約8%-9%,A股僅5%-6%)將吸引長期資金流入。根據中信證券測算,若AH溢價指數回落至120以下,恒指成份股整體估值可提升12%-15%。

恒指破頂之時間窗口推演
綜合政策推進節奏與市場傳導機制,恒指突破歷史高點(33484點)需滿足三項條件:一是雙軌貨幣政策於2025年第四季前開始普及化;二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寬鬆,美元指數回落至100以下;三是中國內地經濟復甦穩固,企業盈利預期上修。從現有進度觀察,港交所已於2023年6月完成首階段雙櫃枱模擬測試,預計年底前可進入實質運作。配合中國央行可能推出的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支持工具,政策紅利釋放高峰期將落在2026年第一季。若此路徑實現,恒指有望於2025年第四季突破25000點關口及企穩,並在2026年上半年挑戰歷史高位。

風險因素與結論
需警惕兩大不確定性:一是地緣政治風險可能中斷跨境資金流動,例如中美審計監管爭議再起;二是A股若因經濟刺激政策先行大漲,或延緩資金南向意願。然而,從估值角度而言,恒指當前市盈率不足11倍,低於十年平均值,且股息率達4.2%,提供下行保護。在成交量持續放大與政策催化劑疊加下,恒指中期上升軌道已初步確立。投資者可重點關注金融、科技等具AH價差收斂潛力的板塊,並密切追蹤雙軌貨幣政策的更多新聞及成交等資訊。

本文純屬市場政策及圖表技術分析進行推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存在不確定性,讀者應自行判斷並做好風險管理。股市波動存在風險,投資決策需謹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與風險承受能力。建議您於實際交易前,諮詢專業財務顧問或進行獨立判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