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於本年七月九日宣布,自九月二十八日起將全面調整公共停車收費錶(俗稱「咪錶」)費率,由現行每十五分鐘二元調升至四元,相當於每小時十六元。此項調整旨在提升短期泊車位的周轉效率,滿足駕駛者的臨時停車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貨車、巴士及旅遊巴士專用泊位的費率將維持不變,顯示政策對商業運輸的特殊考量。
費率調整的交通管理邏輯
此次咪錶費率調升幅度達百分之百,乃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調整。運輸署解釋,此舉主要針對市區核心地帶長期存在的「車位飽和」現象。數據顯示,中環、銅鑼灣等商業區的咪錶泊位平均佔用率超過九成,許多駕駛者為尋找車位徒耗時間,間接加劇道路擁堵。透過價格槓桿,政府期望促使車主減少長時間佔用公共泊位,轉而考慮停車場等替代方案。
違例泊車罰款同步調升百分之二十五,由三百二十元增至四百元。與此同時,涉及道路安全與交通堵塞的十九項違規罰款,亦按嚴重性分級調整,最高罰款額將達一千五百元。這種階梯式罰則設計,反映當局試圖建立更具阻嚇力的交通管理體系。值得關注的是,一般交通違例的罰款額度維持不變,顯示政策聚焦於解決特定交通痛點。
電動車牌照費的結構性改革
在推動環保運輸的同時,政府同步調整電動私家車的年度牌照費架構。新制將按車輛額定功率劃分五個級距,最低級別(75千瓦以下)牌照費由現行一千五百元逐步調升至三千元;最高級別(225千瓦以上)則由五千元增至一萬一千元。此項調整將分六個年度、五個階段實施,首階段於今年十一月一日生效。
此項改革具有多重政策意涵:首先,按功率分級收費體現「用者自付」原則,高功率車輛通常能耗較大,理應承擔更高費用;其次,漸進式調整給予車主充足適應期;最後,即使完成全部調整階段,電動車牌照費仍較傳統燃油車低百分之二十五至四十,維持對環保車輛的財政誘因。運輸署強調,此舉是參考國際經驗,使香港的電動車政策與全球趨勢接軌。
政策背後的財政與社會考量
這系列交通管理措施的推出時機值得探討。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任何增加市民負擔的政策都需審慎評估。政府表明,咪錶收入將專款專用於交通基礎設施改善,但市民普遍關注此類增收措施是否經過充分的社會影響評估。都會區的商業駕駛者可能較易適應費率調整,但對基層職業司機而言,增加的泊車成本將直接影響生計。
電動車牌照費改革則引發業界不同反應。環保團體支持按功率分級的做法,認為可引導消費者選擇適度規格的車輛;然而部分車主質疑,高功率電動車多屬高端型號,此舉可能變相鼓勵富裕階層繼續消費大功率車款。政策能否真正達成引導綠色運輸的目標,尚待觀察。
尋找管理與民生的平衡點
整體而言,這套交通管理新制反映政府試圖在多個政策目標間取得平衡:既要提升道路使用效率,又要推動環保運輸;既要增加財政收入,又要顧及市民承受能力。關鍵在於後續執行時能否保持足夠彈性,例如在非繁忙時段或非核心區域提供費率優惠,或對特定職業車輛給予補貼。
隨著新制實施日期臨近,相關部門應加強公眾解說,明確傳達政策目標與具體安排。同時建議建立定期檢討機制,根據實際執行情況微調細節,使這些調整真正服務於改善香港交通環境的長遠目標,而非僅止於增加庫房收入的短期手段。唯有在管理需求與體恤民生間找到適當平衡,交通政策才能獲得市民的理解與配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