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OR供樓又平咗?

港元匯率與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之間的互動關係,本質上反映聯繫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機制運作。當港元匯率持續走強,觸及強方兌換保證(7.75港元兌1美元)時,金管局會被動向市場投放港元以維持匯率穩定,此舉將直接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進而壓低HIBOR水平。這一過程涉及三個關鍵傳導環節:貨幣基礎擴張、流動性供需變化,以及利率平價條件的自我實現。

聯繫匯率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香港的貨幣發行局制度要求金管局嚴格按照美元儲備發行港元。當市場對港元需求增加(例如因套利交易或資本流入),推動匯率升至7.75強方保證水平時,金管局必須賣出港元、買入美元以阻擋升值。2023年第四季的案例顯示,此類干預曾單月向銀行體系注入超過500億港元流動性。根據貨幣數量方程式(MV=PY),在貨幣流通速度(V)與經濟產出(Y)短期不變下,貨幣供應量(M)增加將自然緩解資金成本壓力。

流動性過剩對HIBOR的壓制效應

銀行同業拆息本質上是短期資金的邊際價格,當銀行體系總結餘(Aggregate Balance)因金管局干預而膨脹時,銀行間互相借貸的緊迫性降低。以2024年3月為例,總結餘從600億港元升至1100億港元期間,1個月HIBOR從4.2%驟降至3.05%,尤其隔夜拆息跌幅更顯著。這種現象符合流動性偏好理論——當銀行持有超額準備金時,會傾向以更低利率拆出資金,避免閒置成本。

套利平倉與市場預期的自我強化

港元走強通常伴隨美港息差收窄。當HIBOR接近或低於LIBOR時,套利交易者會平倉原先「借港元買美元」的頭寸,反向操作釋放更多港元流動性。這種正反饋循環在2022-2023年加息周期中多次出現:每當HIBOR回落至低於LIBOR 50個基點時,套利資金流出便使港元再度走強,觸發新一輪金管局介入與利率下行。市場預期在此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當交易者預判聯繫匯率必然維持時,會加速平倉以避免匯兌損失,進一步強化利率下跌動能。

結構性因素的中長期影響

除短期流動性效應外,兩項結構性因素深化此關係:

  1. 貸款需求疲軟放大寬鬆效果
    香港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2024年首季新增樓宇按揭年減23%,使銀行即使面對充裕流動性亦缺乏優質信貸投放管道。貨幣乘數效應減弱下,過剩資金更集中淤積在同業市場,加劇HIBOR下行壓力。
  2. 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分流作用
    隨跨境理財通擴容,部分港元轉化為離岸人民幣存款(2024年4月CNH存款同比增18%),變相降低港元狹義貨幣供應(M1)增速。但由於金管局干預注入的是基礎貨幣(M0),此消彼長反而延長了低利率環境的持續時間。

政策框架的內在矛盾與市場啟示

當前機制實際上形成「強港元→寬貨幣」的悖論:傳統理論中,強勢貨幣應對應緊縮政策以抑制通膨,但聯繫匯率制度卻迫使貨幣政策逆向操作。這解釋了為何2024年香港通脹率達3.8%(高於新加坡的2.9%)之際,HIBOR仍低於CPI增速,實質利率為負值。對市場參與者而言,理解此邏輯可把握兩大機會:

  • 利率衍生工具套利
    當港元觸及強方保證時,買入HIBOR期貨合約可對沖未來融資成本上升風險。
  • 跨市場資產配置
    低HIBOR環境下,高股息港股與投資級別債券的吸引力相對提升,尤其對沖基金可構建「多港元資產、空港匯」的配對交易。

制度約束下的價格發現特例

港元與HIBOR的反向關係,本質上是聯繫匯率制度扭曲價格信號的特殊表現。在資本自由流動的開放經濟體中,此現象凸顯貨幣政策自主權的喪失,但也為市場提供可預測的政策套利窗口。未來若美國進入降息周期而香港因匯率制約無法同步跟進,這種非對稱性將進一步考驗金融體系的適應能力。理解這套邏輯,不僅是解讀香港利率市場的鑰匙,更是洞察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困境的鏡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