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調降美國信評

2025年5月18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宣布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下調至「Aa1」,這是繼2011年標準普爾(S&P)後,美國第二次失去三大評級機構的最高信用評級。此舉不僅反映市場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更預示全球經濟秩序可能進入新的調整階段。

評級下調的核心原因

穆迪在報告中指出,調降評級主要基於三項關鍵因素:

首先,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惡化。2024財年聯邦赤字達1.8萬億美元,佔GDP比例攀升至6.2%,遠高於疫情前水平。儘管經濟保持增長,但社會福利支出擴張與軍事開支增加,使債務累積速度超過經濟擴張幅度。

其次,政治僵局削弱債務管理能力。2024年總統大選後,國會兩黨對舉債上限的對峙再度上演,導致政府多次面臨停擺風險。穆迪特別警告,財政政策的極化現象已威脅到長期經濟穩定。

最後,美元國際地位鬆動。隨著新興市場央行持續減持美債,加上加密資產與其他儲備貨幣的競爭,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絕對優勢正逐步削弱,這將影響美國通過發債融資的能力。

短期市場衝擊與流動性風險

評級下調後,金融市場立即反應:10年期美債收益率單日上漲12個基點至4.5%,美元指數下跌0.8%。此現象反映投資者要求更高風險溢價,而全球資產配置可能開始重新定價。

對企業而言,融資成本上升將直接衝擊高負債行業,如科技公司與商業地產。據高盛估算,標普500企業的利息支出在2025年可能增加15%,壓縮盈利空間。此外,貨幣市場基金可能面臨贖回壓力,因部分機構投資條款要求僅能持有最高評級債券,這將加劇短期流動性緊張。

長期結構性影響

更深層的挑戰在於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的轉變:

1. 儲備資產多元化加速
中國、印度與中東主權基金已公開表示將降低美債配置比重。巴西央行最新外匯儲備數據顯示,人民幣佔比首度突破10%,而黃金持有量亦創歷史新高。這種趨勢若持續,美國財政部的融資成本將結構性上升。

2. 新興市場的債務壓力緩解
過去美元強勢周期中,新興經濟體常因償還美元債務而陷入危機。但隨美債風險溢價上升,國際資本可能轉向成長性更高的亞洲與非洲市場,反而為這些地區提供發展窗口。

3. 美國國內政策的轉向壓力
評級下調將迫使華府正視財政紀律。共和黨已提案凍結非國防支出,而民主黨則推動加稅方案。兩黨博弈結果將決定美國能否避免陷入「債務-通膨」惡性循環。

對香港及亞洲市場的啟示

作為全球金融樞紐,香港需關注三大連鎖效應:

  • 聯繫匯率制度面臨新挑戰
    美元信用弱化可能動搖市場對港元掛鉤機制的信心。金管局需強化流性管理工具,以應對潛在的資本波動。
  • 亞洲債券市場機遇與風險並存
    國際投資者可能將部分美債倉位移至亞洲主權債,但區域內高負債經濟體(如越南、馬來西亞)的信用利差也可能擴大。
  •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
    中國央行或藉此擴大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應用場景,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將更形關鍵。

歷史比較與未來情景

與2011年標普降級相比,本次差異在於全球經濟環境:

  • 通膨背景不同:當年聯儲局可啟動QE救市,但如今利率仍處5%高位,政策空間有限。
  • 地緣政治因素:美中科技戰與烏克蘭戰爭持續,削弱了國際政策協調的可能性。

穆迪報告中提出兩種情境:

  • 基準情境(概率60%):2026年前通過漸進式財政整頓,債務/GDP比率穩定在125%左右。
  • 風險情境(概率40%):政治對峙導致債務突破140%,觸發二次降級與股債雙殺。

全球經濟治理的轉折點

穆迪此次降級不僅是對美國財政的警告,更象徵「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的深化。當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信用基石出現裂痕,其影響將超越市場波動,重塑國際資本流動、貨幣權力結構乃至地緣經濟平衡。

對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需要重新評估「無風險資產」的定義;對政策制定者,則需加速構建多元化的金融安全網。而在香港,如何在中美金融博弈中強化自身緩衝能力,將是未來幾年金融戰略的核心課題。每一次信用評級的調整,都是對舊秩序的叩問,也是新格局的序章。

另外, 有興趣睇返我寫有關熊市三階段的可以去返以下連結:
熊市三階段的部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